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
知识中心
资讯
  • 资讯
  • 产品
  • 供应商
您的位置: 朵拉利品网 >  知识中心 > 民国时期旗袍的社会价值 民国时期的旗袍文化属于什么文化现象
民国时期旗袍的社会价值 民国时期的旗袍文化属于什么文化现象
2021-05-10 05:14:55 来源:朵拉利品网

2, 民国时期的旗袍和现在的旗袍有那些不一样?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一般欲望的实现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得到满足,一种是得不到满足。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则有惬意的情感体验 ;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则有焦虑之感。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满清政权,一夜之间旗女装束销声匿迹。一种追求新颖时髦、强调女性曲线的新式旗袍在乱世中酿成,摆脱了封建文化的制约,摒弃硬朗造型的满清旗袍,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体现。
西方立体结构的裁剪方式传入中国以后,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西方服饰强调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法,夸张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民国旗袍以人体为主要设计对象,开省收腰,缩短长度,表现体态,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由于民国妇女走出庭院参与教育和工商等社会活动,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的造型两边开出高衩,对女性行为约束已经开始大大放松,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得到改善,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其造型特点是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装饰镶滚免了,趋向于简洁,力求淡雅,在满足当代妇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崇尚人体的自然曲线美,让妇女从封建压迫中解救出来,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民国旗袍经历了经典和改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传统的直身平面裁剪为主,开省道使旗袍合身;第二阶段引入西方立体裁剪,装袖,装垫肩和拉链形成立体造型。这些造型接近东方人的审美理想与习惯,含蓄端秀,“露”而不“妖”。古代诗人认为“诗以若有若无为美”,因此,人体自然三围曲线造型的旗袍被称为中国女装国粹,讲究的也是含而不露的神韵。
旗袍造型的美感没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它是顺其自然地由主体意识不断调节,而使之同外界的条件相适应,达到美与人体自然曲线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国人的审美要求。

3, 民国初期,旗袍为什么深受妇女喜爱



1、来源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至于具体的年份, 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 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 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 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 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 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
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2、特色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阮玲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 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立领盘纽,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比如著名的花样年华。
因此、吴贻芳、来源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亚洲小姐和广州西关小姐选举中,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
以旗袍为卖点的电视剧和电影则不断出现、周旋、张爱玲、特色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
事实上, 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3、林巧稚,两边开叉。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单片衣料,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吴健雄,例如宋氏三姐妹,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
历史悠久的香港小姐,她们期间或最后必定会穿旗袍,不是唯一的。
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 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
2,不穿旗袍,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香港华裔小姐,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旗袍文化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 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摆侧开衩,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萧红和丁玲等、林徽因。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至于具体的年份,也不是必要的, 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 1

5, 旗袍演变的意义?



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出现。
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
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 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整体,形成旗袍文化。京派与海派旗袍,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旗袍文化

名词解释


旗袍

旗袍(qipao)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旗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新中国成立后,旗袍在内地渐渐被冷落。8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带来的影响,旗袍逐渐在内地复兴,并于1984年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2011年,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姑娘

灯笼果(拉丁学名:Physalis peruviana L.,别名:小果酸浆),茄科酸浆属多年生草本。它原产南美洲,中国广东、云南、新疆有栽培。 其茎直立,叶较厚,阔卵形或心脏形,两面密生柔毛;花单独腋生,花萼阔钟状,花冠阔钟状,黄色而喉部有紫色斑纹,花丝及花药蓝紫色。果萼薄纸质,淡绿色或淡黄色,浆果成熟时黄色,种子黄色,圆盘状,夏季开花结果。它或成野生而生长于海拔1200~2100米的路旁或河谷。

女性

女性泛指雌性人类,与雄性人类形成对比。女性这个名词是用来表示生物学上的性别划分或文化上的性别角色,能在体内产生卵细胞。女性是美的化身,也是温柔的代名词。

相关推荐


旗袍是裙子吗 旗袍是连衣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