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梵高的自画像的赏析?
凡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戴黑边帽的自画像》完成于凡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戴黑边帽的自画像》完成于1886年初,是他忧郁系列的一部分。这一时期, 他开始挨饿,还要接受梅毒病的治疗,并且拔了十颗牙,这最终使他蓄起了胡子以掩饰缺齿的尴尬并正好为口音中的"hissing"声找到了借口。"我仍然必须去承受很多,尤其是那些不可改变的东西,比如容貌、说话的声音以及服饰。"这张自画像作于凡高1886年2月刚到巴黎后不久,在这里他比以前要自信许多。"无论在这儿的生活将如何艰难,即使会比从前更糟,但至少法国的空气清新了我的头脑,它对我是有好处的。"这是第一张显示出凡高受到印象派影响的自画像,尽管他对之理解很慢并且始终没有全部认同其主张,但它却改变了凡高对色彩的看法。"永远记住今天艺术所需要的是非常鲜活的东西,是强化有力的色彩。""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我喜欢画人的眼睛胜过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处藏着一种无论多么感人,多么肃穆的教堂都没有的东西。我关心人的灵魂而不是结构,无论这灵魂属于一个贫穷的恶魔还是妓女。这幅自画像同上一张大致画于一个时期(1887年夏季,巴黎)。"你知道,我个人的冒险主要是快速成为一个满脸皱纹,胡子粗硬、牙齿松动的小老头。""我希望能画出男人和女人那些永恒不灭的东西,人们常用光晕来象征它,我则试图通过色彩的真实颤动和闪烁来传达它。"这张自画像画于文森特和提奥关系不太好的一个时期,这时提奥受着神经紧张和身体疾病的困扰。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文森特辐射出的接近于攻击性的自信。这张《有日本画的自画像》很可能画于巴黎著名的Tambourin咖啡馆,在这儿凡高曾说服它的女主人举办了一次日本绘画展。凡高和其他现代艺术家一样深受日本浮士绘影响,他说:"我不可能不怀着喜悦与欢乐去学习日本艺术。"这是凡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自己将它称为"死亡之脸",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透过这张面对镜子画的自画像我得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与嘴周满是皱纹,呆僵木讷,非常红的胡子,被忽略而且充满哀伤。"后来,凡高的兄嫂说这是他所有自画像中最象的一张。这幅肖像画于凡高到阿尔后不久,在这儿他非常喜悦并充满热情,"我确信哪怕仅仅呆在这儿,我的个性都会得到自由。"1888年凡高开始认识阿尔以及它周围的乡村,"打动我并且使绘画如此有魅力的是这儿清新的空气,在故乡看到的只有灰色的地平线,而在这儿,即使再远的地方,物象的轮廓也清晰可辨,这给了人空气和空间的理念。"凡高1889年与高更大吵一架后割掉一只耳朵,他画这张画使自己和提奥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康复过来,"我相信这幅肖像比我的信更能清楚地告诉你我这儿发生了什么。"这是凡高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令人悲伤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事实上是一个谎言。1889年初,凡高的母亲度过了她70岁生日,尽管不常联系,凡高对她仍怀有温暖的记忆,这年年底,他决定将这张自画像送给她,主要是为了使母亲对他的健康放心,所以在这儿他比以往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并无法掩饰其眼底的绝望。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自己的墙上。
3, 凡高的作品中有几幅自画像?
这张《有日本画的自画像》很可能画于巴黎著名的Tambourin咖啡馆,在这儿凡高曾说服它的女主人举办了一次日本绘画展。凡高和其他现代艺术家一样深受日本浮士绘影响,他说:"我不可能不怀着喜悦与欢乐去学习日本艺术。" 这是凡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自己将它称为"死亡之脸",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透过这张面对镜子画的自画像我得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与嘴周满是皱纹,呆僵木讷,非常红的胡子,被忽略而且充满哀伤。"后来,凡高的兄嫂说这是他所有自画像中最象的一张。 这幅肖像画于凡高到阿尔后不久,在这儿他非常喜悦并充满热情,"我确信哪怕仅仅呆在这儿,我的个性都会得到自由。" 1888年凡高开始认识阿尔以及它周围的乡村,"打动我并且使绘画如此有魅力的是这儿清新的空气,在故乡看到的只有灰色的地平线,而在这儿,即使再远的地方,物象的轮廓也清晰可辨,这给了人空气和空间的理念。" 凡高1889年与高更大吵一架后割掉一只耳朵,他画这张画使自己和提奥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康复过来,"我相信这幅肖像比我的信更能清楚地告诉你我这儿发生了什么。" 这是凡高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令人悲伤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事实上是一个谎言。1889年初,凡高的母亲度过了她70岁生日,尽管不常联系,凡高对她仍怀有温暖的记忆,这年年底,他决定将这张自画像送给她,主要是为了使母亲对他的健康放心,所以在这儿他比以往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并无法掩饰其眼底的绝望。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自己的墙上。
名词解释
自画像
自画像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雕塑家类似的创作则称为自塑像。西方绘画传统中的自画像,于文艺复兴时代为人瞩目。当时,艺术家被视为优秀乃至卓越的个体。独立的自画像的出现,常与给予艺术家的这种巨大肯定相联系。这一时期亦有大量的自画像涉及作画者之外的他人。这其中,有赞助人,或是夫人子女。亦有艺术家在画幅中纳入友人、情人、老师、学生、模特甚至死神。法国艺术家C.N.M于1450前后创作的自画像或为西方传统中现存的最早的自画像,若不拘泥于平面,则埃及法老Akhenaten之雕塑家Bak早于公元前1365年前后已完成雕刻自己与其妻Taheri的作品。
凡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毕业于蒂尔堡大学,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 梵高对农民、田野生活有着很高的热情,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有《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作品,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都有极大影响。其于1890年7月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
画家
画家是指(Artist in Painting)专精绘画(如图画、图案)的人,是专门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的绘画艺术工作者,包括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油彩画、漆画等绘画艺术类的创作者。以国别分类,如国画家、西洋画家。 以作画材料分类,如水墨画家、油画家、素描家。 以题材分类,如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创意画家。 以画家派别分类,如:黄筌画派、湖州竹派、浙派、吴门画派、金陵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