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松花砚的鉴赏与制作
松花砚,虽不是四大名砚之一,但其为清代御用之品,在历次拍卖会中屡创新高,也是一名贵的砚种。松花砚,因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混同江砥石山松花江的发源地而得名。松花砚,始于清康熙年间。清康熙帝《圣祖仁皇帝御制砚说》:“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礧礧,质坚而温,色绿而莹,纹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朕见之以为良材也……”而以松花石制砚,始于明代,虽则当时并无松花砚之称谓。松花砚石质坚润,清代帝王多以之研朱。松花石用于研墨,其发墨性能也颇优异,《西清砚谱》记载:“惟我朝发祥东土混同绿砥,德比玉,温琢砚,进御经。”称其“品埒端歙”。清圣祖康熙皇帝为松花砚作御铭曰:“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清乾隆帝更赞曰:“松花王,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清代张均辑《格致镜源》云:“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纣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询足超轶千古。”可见,用松花研松烟墨,其发墨性能优异。松花砚石以绿色为主,常为立裁以取其刷丝纹理。另松花石亦有黄、白、紫、黑等色,黄色常用于配制石盒,紫色可制砚亦可用于配制砚盒。用于配制砚盒的松花石中,除用纯色石外,易挑选黄白、紫绿等色相间的石头,进行俏色处理,巧雕花纹,砚盒精美绝伦。松花石采石坑口绵延于吉林安图、通化和辽宁本溪一带的长白山脉,其清代老坑口位于安图两江镇。祁阳石砚以产于祁阳境内的祁阳石雕琢制成的砚台,称为“祁阳石砚”或“祁阳砚”。祁阳石属粘土质板岩,该石质地细滑而沉,温润细腻,适于制砚,是我国砚中精品之一。祁阳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境内,储存于下奥世地层中。矿物成分有绢云母、石英、斜长石、绿泥石、氧化铁等;有浅绿、灰绿、朱紫、褐等色;显微纤维结构,层纹状构造。祁阳石有两大类,一类为浅绿色,因其彩色的质地,深色的纹路,如云烟状,又称“文石”,俗话叫“花石板”,用来镶嵌到各种器皿上,也很好看,很有品位。明清时颇多出产,曾经盛销一时。 另一类,石头通体为紫色,中间夹有青绿石纹,称“紫袍玉带”。此外,还有黄褐、深褐、朱紫、橄榄绿、乳白色、黑色等,祁阳石雕琢成砚,是价值不菲的石砚精品。在祁阳石砚中,浅绿质地的纹理具有抽象美,似山水、云雾、日月、人物,很有特色。祁阳石砚质地细嫩幼滑,因与端砚的颜色、质地接近,过去曾经有人以祁阳石砚充端砚,不分伯仲,常人难辨,足见其品质与端砚之接近。由于历史原因,祁阳石在民国时期几乎开采殆尽,祁阳石资源奇缺,祁阳石砚存世不多,故有“祁阳石孰为难得,今已绝迹。”之说,祁阳石古砚在国内、国际文物拍卖中往往取得不俗的价位。
松花砚比中国那四大名砚价格都要高很多,松花砚是清代皇家御砚,老百姓手里根本不可能有,也就是近代,在江源区发现了几个康熙年间开采过的旧坑,松花砚又出现在世人面前。呵呵,楼主有时间可以去吉林省的江源区考察一下,记住一定要去他们那的松花石博物馆,精品都在哪里,一定能淘到你想要的砚。松花砚采用吉林特产优质松花石料,精工雕琢而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因产自松花江之源而得名。它属沉积而成的细晶石灰岩,内含方解石、石英,刚柔相兼,既善发墨、又久磨不减其锋﹔质地致密,贮水不涸﹔质地坚细,敲击能出铜声﹔色彩丰富,有翠绿、紫绿、绛绿、驼青四种基本颜色,为制砚极佳材料。砚石中含磷,火柴在上一划即可点燃。 用松花石制砚始于明代末年,推重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对松花石砚都十分欣赏,康熙帝还封它为“御砚”,一直专供宫廷使用。在《西清砚谱》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其中有康熙帝御制松花石砚双凤砚识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乾隆帝称赞它:“松花王,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认为松花石砚完全可与名砚之冠端砚媲美,超过歙砚。《格致镜源》一书云:“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纣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询足超轶千古。”足见古人对松花砚石的推崇。 松花砚石自清末后便销声匿迹,失传已百余年。1979年发现旧矿,使这一瑰宝重放异彩,不断推出新品种。其中以“松花静水”、“松薄荡水”、“绿静”最为名贵,以“龙眼”、“凤眼”、“赤柏纹”、“紫袍绿带”最为奇特。松花砚石的重生,博得中外书画家、收藏家的一致赞誉。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题词:“松花江石砚与端砚齐辉。”书法家赵朴初写诗赞美它:“色欺洮石风漪绿,神奇松花江水寒。”文物鉴赏家傅大卤称颂它:“洮河无此润,端溪无此坚。”日本书法家则把它誉为“东方至宝”。答案补充清廷从大约康熙三十年以后开始琢制松花砚,历经康、雍、乾三朝,制松花砚数百方。嘉庆以后,不再采石,也很少制砚,即使偶尔制砚,用的也是当年遗留的松花石材,松花砚的兴衰,和大清帝国的兴衰是一致的。康、雍、乾三朝御用松花砚120方,到嘉庆时还完好地宝藏于乾清宫端凝殿。嘉庆皇帝效法祖先,检点内府旧藏,得松花石若干枚,又以端石若干枚,绿玉、古玉砚若干枚,凑足四十方之数,也收藏于端凝殿。答案补充康、雍、乾三朝的120方砚,现在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松花砚,据说不足80方,计康熙款10方,雍正款16方,乾隆款13方,嘉庆款9方,道光款1方,光绪款5方,余皆无款。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松花砚共86方,其中康熙年制松花砚32方,雍正年制松花砚19方,乾隆年制松花砚35方,皆有御铭。
3, 松花砚的介绍
当今松花石砚的雕刻有个不良的倾向,就是雕刻的方向趋于和玉雕的加工方法,把松花石砚制作成了玉雕件,抛弃了砚台研磨墨块的功能。给研磨的空间很小,而不厌其烦地在繁文缛节上下功夫,这是松花石砚发展过程中的误区。砚台,必须保持砚在研磨过程中的实用性,违背了这一点,就只能把这类东西化分到石雕件了面去了,而在石雕件里面,松花石的商品价值并没有普通玉石贵,这就会造成整体商品的低价位抛售,给松花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在砚台的设计上,要保证砚塘的比例度占七成左右,这样一能体现出砚台的实用性,二能在审美视觉上舒服。而且要讲究深浅砚塘的搭配在一比四的比例度,便于砚出的墨汁收拢。周围的花草树木以及景色人物是起烘托作用,不要喧宾夺主,更切忌把松花砚作为摆设的玉件来雕制。现代的砚台既是文房用品,又是工艺品。但它首先是研磨的工具,其次才是这种工具的艺术修饰。所以砚的主体性必须保持在七分以上,不能过度地强调它的修饰,毕竟砚石不是玉,不能把砚台当玉来雕琢。过度的雕琢会失去砚台的本性,弄的不伦不类,更失去了它的收藏价值。一块上品的松花砚石在手,要多动脑,少动刀。先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结构,色泽变化,不要先急着把它磨平磨光,做成成品砚料。高手雕砚讲究“看三个月,思两个月,做一个月”。要看看所要雕琢的松花石料能不能在自己手中妙笔生花,再仔细思索研究它两个月,然后用一个月的时间雕琢,用寥寥几刀就出山现水,画龙点睛,这才是雕刻艺术所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琢砚要法》--扬眉其一去璞留皮自然边,少动多静若悟禅,两山一景七分水,池阔塘深晚渡船。其二天高地迥群峦宽,江清水阔柳如烟,垆边晓月添春色,冰绡佳人把琴弹。其三俏色琢出玉容颜,繁星若雪梅花丹,紫袍绿带衣边锁,金丝银线手中穿。
名词解释
松花
松花(学名:Pinus massoniana Lamb.),松科松属植物。 松花中国皆有种植。松花喜光,不耐庇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盐碱。松花乔木,高达45米,胸径1.5米;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 枝平展或斜展,树冠宽塔形或伞形,枝条每年生长一轮,但在广东南部则通常生长两轮,淡黄褐色,无白粉,稀有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或圆柱形,褐色,顶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成渐尖的长尖头,微反曲。
砚台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 墨、 纸合称中国传统的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 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 肇庆的端砚、 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 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 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 四大名砚。
研磨
研磨是一种将固体物质化为较小颗粒的单元操作。为了研磨不同物质,人类会使用各种研磨器,包括手动的臼,由动物、风力或水力推动的磨坊、以及由电力驱动的电磨等。研磨也是一种精加工方法。利用涂敷或压嵌在研具上的磨料颗粒,通过研具与工件在一定压力下的相对运动对加工表面进行的精整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