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
知识中心
资讯
  • 资讯
  • 产品
  • 供应商
您的位置: 朵拉利品网 >  知识中心 > 成矫之乱 侯景之乱是怎么回事
成矫之乱 侯景之乱是怎么回事
2020-06-14 04:20:36 来源:朵拉利品网

1, 侯景之乱是怎么回事



西汉七国之乱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曾经和大臣约定,只封刘姓的做王。但吕后掌握政权后,却让姓吕的做王,引起刘姓王的不满。汉景帝做皇帝后,中央权利和地方王国的权利矛盾激化,大臣晁错建议景帝减少诸侯王的管辖地,防止他们和中央对抗,结果成了七国之乱的导火线。
公元前154年,吴王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首先叛乱,接着楚王等六个王也叛乱了。汉景帝派将军周亚夫领兵平定叛乱。周亚夫截断了吴军的退路,经过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2, 安史之乱是什么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身兼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才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一、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天宝年间,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唐玄宗十分昏庸。宠爱杨妃,奢侈无度;政事付于奸毒有数的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之徒;又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杨贵妃得宠,李林甫等夺擅朝政,吏治败坏;杨国忠等“拓边”激功,国力耗虚。加之官僚地主竞相兼并土地,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税化,削弱了统治力量,使叛乱者有了可乘之机。
2、府兵制破坏之后,“外重内轻”之势已成。开、天之际,府兵之制破坏,募兵之制渐兴,募兵制逐步代替了府兵制。镇守京师者称“长从宿卫”(后称“彍骑”);戍守边疆者称“健儿”或“长征健儿”。为了防边“拓边”,“九节度”镇兵增至四十九万,多出“彍骑”数倍。这样,“外重内轻”之势成,为有野心的边将对抗唐中央创造了条件。
3、范阳、平卢、河南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兵最多,实力最强,野心很大。他几入长安,目击唐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乃谋作乱,夺取天下。于是在准备就绪之后,便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755年冬,安禄山率兵十五万南下反叛,一路势如破竹,陷洛阳。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史思明占河北十三郡。六月,陷唐都长安。玄宗奔蜀,肃宗继位。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史集团分裂。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称大燕皇帝,再陷洛阳。
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西犯长安,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掉,叛军大衰。763年,李适、仆国怀恩等收复失地,史朝义穷蹙自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影响极为深远:1、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
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于方镇。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名词解释


叛乱

《叛乱》是一款游戏,游戏的背景是伊拉克战争。

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3月4日-公元前141年3月9日),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谥号孝景皇帝,无庙号,终年48岁。

七国

七国,指战国七雄。春秋末期,韩赵魏灭掉智氏后,进而瓜分晋国建立赵国、魏国、韩国,三晋与秦国、齐国、楚国、燕国七个国家亦称战国七雄,持续时间是前403年—前2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