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
知识中心
资讯
  • 资讯
  • 产品
  • 供应商
您的位置: 朵拉利品网 >  知识中心 > 在竹子上写字是什么朝代 在竹子上刻字是什么朝代
在竹子上写字是什么朝代 在竹子上刻字是什么朝代
2020-05-23 06:30:57 来源:朵拉利品网

1, 在竹子上刻字是什么朝代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书法价值
竹简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战国的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简书”是近年在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竹简书法”)。这是一种仿效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片、木片和丝织物上的古文字的书法,即以独特的国画颜料配制古朴赭黄色,以板刷在生宣纸上刷出类似竹简书竖条,字体就写在这赭色“竹简”条上,别有一番古雅特色,适应了现代审美装饰情趣。

2, 古代在竹子上写字的那个是什么书,是叫竹签吗?



竹简。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
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
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简

3, 没有纸之前,用竹签写字,是哪一个朝代



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竹木简是古代用竹简和木简写成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竹子和木头都是常见而易得的东西,古代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在上面写字著书。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每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写20多字。
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竹木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3尺,最短的只有5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书了。编连竹木简多用麻绳,也有的用丝绳(称“丝编”)或皮绳(称“韦编”)。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的“册”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很像一根根简用绳子编连起来的样子。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指的就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这样形状的字“〓”,即“册”字。可见,竹木简书籍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了。约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不及竹木简书普遍。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纸既轻便又易于书写,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4, 战国时期写在竹或帛上的字体属于什么字体?



更正一下你的说法,是用墨写在竹简上,而非刻。
蔡伦发明纸张是在东汉,之前文字记录一般都是写在手工织物上或者竹片上;黄道婆发明织布机是在宋朝,比蔡伦晚了一千年左右,这之前所有的织物都是像现在打毛衣一样用人手一点点织出来的。
所谓手工织物,你可以问问你的父辈,一件粗棒针的毛衣大概在一万五千针左右,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能织出来。一件精细的棉织物的针数大约在十几万的样子,一个熟练专业的工人大约要几个月的时间。他这三个月的衣食住行,就是这件织物当时的价钱!——也只有贵族地主才穿得起,何况用来写字?
总之,是因为布帛的价格太昂贵了,用不起啊!
商代的时候,虽说已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但都是手工织的,结构并不密致,一沾上墨汁就会向四周渗透,根本不能书写,因此即便像纣王这类的国君,也不可能用布写诏书。

名词解释


织物

织物:由细小柔长物通过交叉,绕结或粘结构成的平软片块物。众多纱线构成稳定的关系后就形成了织物。交叉和绕结是纱线能构成的两种稳定结构关系。使织物保持稳定的形态和特定力学性能。分析织物中的纱线组及其运行方向、运行规律和形成的关系,可以清晰地认识各种织物。

手工

手工(shǒu gōng)是指用手的技艺做的工作;给手工劳动的报酬;用手操作;手工艺人。出自于谢觉哉《观花小记》:“纺、练、织都是手工,产品多是被面料。”

蔡伦

蔡伦(?-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其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他总结以往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蔡侯纸”。奏报朝廷后汉和帝下令推广其造纸法。121年,蔡伦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他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