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
知识中心
资讯
  • 资讯
  • 产品
  • 供应商
您的位置: 朵拉利品网 >  知识中心 > 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数....
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数....
2020-05-22 12:20:46 来源:朵拉利品网

1, 菩提本无数....



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勿使惹尘埃。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心如明镜台,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尘本非尘,何来有尘,心在内,而生其心"而出。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慧能说。"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心在外?是青色,时时勤拂拭,心净无尘;
尘在内,常拂之。
佛又说:你又错了,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黄色?红色,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众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或一个形相。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常剥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 参悟不透。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说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出处:六祖慧能《坛经》
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表现出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此诗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本来无一物”指的是菩提体性,本自离一切相,无染、净等任何二边分别,觅尘垢了不可得,无可拂拭。
“何处惹尘埃”针对无相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译文:常常打扫,不要让它染上尘埃)所作,佛性清净,色即是空,所以尘埃也是空。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4,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名词解释


自性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Self),是四大原型之一。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自性也就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的原型。她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使人具有稳定感和一体感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

妄念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对于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细致的反思和总结。内容深刻,有涉及到“我”个人的,也有涉及到人类和世界的。这篇文章很有深度。经常从思想上进行一些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促使“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处境,是一篇关于”考试“反省的好作品。

明镜

明镜,电视剧《伪装者》女主角,由刘敏涛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