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
知识中心
资讯
  • 资讯
  • 产品
  • 供应商
您的位置: 朵拉利品网 >  知识中心 > 东固革命根据的历史地位 东瓯国的历史地位
东固革命根据的历史地位 东瓯国的历史地位
2020-05-12 21:20:14 来源:朵拉利品网

1, 东瓯国的历史地位



东瓯历史始于商周。西汉时期,东瓯受朝廷正式册封,是台州行政区域确立之始。台州历史有文字记载是《史记·东越列传》,这篇1600多字的列传,简约记载西汉初期孝惠帝三年(前192),“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直到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派遣中大夫严助,出动会稽水军解救被闽越国围困的东瓯国。“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间”。以及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出动4路水陆大军,讨平东越国后,“诏军吏皆将其民徙江淮间,东越地遂虚。”这段历史事件,是台州最早的见于文字的行政区划。
《前汉书·严助传》记载更为详细:“建元三年,闽越举国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田蚡不同意出兵救东瓯,汉武帝征求中大夫严助意见,严助说:“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乐,又何以子万国乎?”这说明东瓯国在西汉时期是中央政府承认的一个小国,有独立的行政权。汉武帝把解救东瓯的兵权交给严助。严助到会稽(今绍兴)后,拿出汉武帝的信物“节”,要调动会稽郡兵力,会稽郡太守以没有“虎符”拒绝发兵。严助大怒,斩杀会稽郡军事长官司马,向太守说明汉武帝救东瓯的决心,强令调兵。严助掌握会稽兵权后,遂发兵浮海救东瓯。
未至,闽越引兵罢。”这段文字,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汉武帝对东瓯小国的关心。严助为执行皇帝命令,杀掉汉朝郡一级司马。当时的会稽郡区域,包括今日浙江北部、西部,江苏南部和江西西部,地域之大远远超过仅有台州、温州两地的东瓯国。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20岁的汉武帝治理国家雄才大略,各国之间均要和平相处,不允许闽越强国去并吞东瓯弱国。第二、闽越国退兵后,汉武帝为了保持安定局势,将会稽郡太守撤掉,任命严助为太守。严助原籍是会稽,熟悉民情风土和东瓯、闽越情况,“于是拜为会稽太守。”严助坐镇会稽,使闽越国不敢轻举妄动,保持一段时间平安无事。第三、《史记·东越列传》和《前汉书·严助传》,多次记载汉武帝的水军,如“发兵浮海求东瓯”、“楼船将军杨仆,戈船、下濑将军”等,这说明汉武帝有强大的水军力量,包括指挥船和各轻便的战船,威慑各地诸侯小国,对于研究西汉造船业和水上作战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史记》、《前汉书》记载的汉武帝救东瓯历史,在汉代以后各种史书和台州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当作台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出版的军事类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述,如1992年出版的《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有《严助击闽越之战》:
“汉高帝时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惠帝又立摇为东瓯王,都东瓯。七国之乱中,东瓯王杀吴王于丹徒;吴王子子驹逃亡闽越,怨东瓯,常劝闽越击东瓯。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兵围东瓯,东瓯粮尽且降,乃向武帝告急。八月,武帝遣严助发会稽兵由海路往救。汉兵未至,闽越罢兵。东瓯举国请求内徙,武帝迁其众于江淮间。”
2000年出版的《浙江军事志·大事记》:
景帝三年(前154)
二月,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领兵讨伐吴王刘濞叛乱。刘濞带领数千人东逃,企图立足东瓯之地以求自保。朝廷派人利诱东瓯国人斩杀刘濞于会稽丹徒,吴太子刘驹逃至闽越。
建元三年(前135)
秋,闽越人受吴王刘濞子刘驹的唆使,发兵围东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兵,从海路救东瓯。
元鼎六年(前111)
秋,东越王余善反汉,自称“武帝”,杀汉校尉。汉武帝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县(今宁波境),从海路南下;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今江西余干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今江西广昌西);戈船、下濑两将军出若邪(今绍兴东南)、白沙(今江西南昌东北),分道攻东越。至于1992年出版的《温岭县志》和2002年出版的《黄岩志》记载更为详细,在这里不再一一解说。

齐桓公 世家(霸主)
商鞅 列传(商君列传)
晋文公 世家(霸主)
孟子 列传(孟子荀子列传)
汉武帝 本纪(帝王)
韩信 列传(淮阴侯列传)
董仲舒 列传(有影响的文人,与孟子类)
ps:1,其实,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小白,还有后面的田齐桓公田午,田午出现在《史记·田完世家》中,所以,齐桓公是世家应该无异义。
2,关于韩信,同时出现了两个韩信,一个是淮阴侯韩信,这个是列传;还有韩王韩信,这个大约可以为世家。

3, 拜占庭文化的历史地位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领导权问题主要是政治领导,大革命的发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②在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积极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大革命的特点就是群众运动。如“五卅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④在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战争中,中共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由于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名词解释


中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大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革命或大革命)是发生在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1925年5月30日爆发的五卅爱国运动,把全国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史称“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这次战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革命

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后词义扩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因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谓之革命。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本用于君主制朝代之变革,日本人将之略微扩大语义,亦用于共和制变革君主制,如率先称呼孙中山等人为“革命党”。清末,“革命”词义更加扩大,泛指重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