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战国时各国官位等级划分
春秋时期属于真正的封建社会,公卿大夫基本还是属于世袭制的,朝廷的官员都出自贵族,像百里奚这样以奴隶身份直接称为秦穆公手下高官的情况很少见。奴隶的身份永远都是努力,而王族贵族,也永远是王族贵族。贵族家的嫡长子一般会继承封地和爵位,其他的孩子,或是当游侠或是去其他国家找官做。那时候的官员制度当然也很讲资历,像晋国,上下卿数量和职位都是轮着来,上卿死了,其他下卿上位,然后,死了人的整个家族再派年轻人任下卿...比如,《赵氏孤儿》中,赵武刚恢复封地的时候,晋国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四支军队的正副官员就是八名正卿,文官没有,全是武官管事。其顺序为:“中军将”为第一执政栾书、也称“元帅、元戎”;第二顺位正卿为“中军佐”郤锜;第三卿为上军将中行庚(荀庚);第四卿、上军佐韩厥,下面依次为下军将荀罃(智罂)、下军佐郤犨、新军将郤至、新军佐士燮)。只有等“栾书”死了,郤锜才能上为,后面的依次往前进一位,缺的一个第八位,则有栾书的后辈补上.....当然,这种排位是在正常情况下,意外情况还是很多的,比如说,有国难,八正卿中某位有卓越贡献,或者,某个族被灭了....——这是《赵氏孤儿》案发生的原因...这样的制度后来直接导致了家族间吞并的剧烈...最后晋国只剩三家...还有就是官员推荐制度了,这要自己做保,管仲曹刿百里奚等的上位属于这种情况....
2, 战国时期官阶表
秦的各级官吏制度,根据记载,共分20级:1、爵位:公士2、爵位:上造3、爵位:簪4、爵位:不更5、爵位:大夫6、爵位:官大夫7、爵位:公大夫8、爵位:公乘9、爵位:五大夫10、爵位:左庶长11、右庶长12、爵位:左更、13、中更15、爵位:少上造14、右更16、爵位:大上造17、爵位:驷车庶长18、爵位:大庶长19、爵位:关内侯20、爵位:列侯 晋国等国的主要官职:司寇:刑官之名,掌刑法,防奸邪。御史:故国时管理文书及记事的官员。内史:职掌国家租税、钱谷与财政收支。中尉:以选任贤能,拔举官吏为职责。宦者令:宫内侍者的长官,管理内廷事务。宦者令的权势很大,常豢养门客。田部史:赵国征收租税的官吏。大将军:武官之首,总理军务,统兵征讨或防御裨将:副将军,协助将军处置军务。国尉:高级武官。有功的军士许历升为国尉。都尉:军官职名。郡守:郡的长官。郡在春秋时出现,多设于荒凉偏僻或军事要地。董阏于曾为上地郡守。县令:县的长官。处置管理一县的军、政、民事务。师:教导王与太子为职。《。左师:资格老、年纪大的君主参议人员。博闻师:君主的学术顾问。司过:谏议官职。代相;代相为代地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3,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官职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官职名称有县令、县丞、县尉、县司马、县司空。齐桓公时,管仲整理政治军事,实行“叁(三)其国而伍(五)其鄙”的政策,曾把鄙分为五属来统洽。战国时,齐设五都,可能是从五属演变而来的。五都不同于五属,就是五都已带有郡的性质。当时各国郡的设置,虽仅限于各国的边区,但县的设置已很普遍。大概凡是有城市的都邑都已建为县,所以史书上县和城往往互称。只有秦国在战国初期还未普遍设县,因而普遍设县也就成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战国官制
名词解释
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但某些国家(例如不列颠)在封建制度没落后,依然沿用爵位体系。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庶长
1.妾所生之长子。2.官爵名。3.官名。4.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长官
长官旧指地位高的官吏,也泛指官吏,现指级别高于自己的人,有时也用于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