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
知识中心
资讯
  • 资讯
  • 产品
  • 供应商
您的位置: 朵拉利品网 >  知识中心 > 天文望镜远镜百科 哈勃天文望远镜简介
天文望镜远镜百科 哈勃天文望远镜简介
2020-03-29 03:58:11 来源:朵拉利品网

1, 哈勃天文望远镜简介



建议楼主购买折射镜
原因见本人这个回答
关于望远镜的口径,本人建议是60到70毫米的折射,因为在城市里除了观景之外可以看到天体屈指可数,也就是5大行星,10几个M天体再加上太阳(一定要加巴德膜)月亮之外也差不多了。买好的望远镜也是浪费。而且小口径的望远镜也比较轻,方便带到郊外,一个60mm的口径的望远镜在郊外的城乡远远好于城市里203mm的大炮。
至于品牌,个人比较推崇博冠,应为这个牌子比较有名,望远镜的质量不会有太大问题,售后服务也相对方便。
一款博冠的60/700或是70/900的价格大约在600元和800元作左右,也不算特别贵。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 介绍个天文望远镜



望远镜分为三大类,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
全部介绍可能需要一段文字,就介绍最早发明也是最常见的伽利略折射望远镜吧。
其他的楼主也可以在百度百科中查询。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看到的天体是以前的,比如太阳距离我们八光分,如果现在太阳熄灭了,我们要在八分钟之后才能知道。在太阳系之内或许还不明显,但是如果到了几十亿光年之外的天体,我们看到的是它几十亿光年之外的样子,可以依靠他们探索宇宙早期的情况。

3, 关于天文望远镜的原理。



评价望远镜的标准不是能看多远,而是看其极限星等。业余天文爱好者常用的天文望远镜有折射和反射两种,折反射类型的太贵,一般很少见。
折射望远镜对物镜玻璃的光学性能要求很高,所以随着物镜口径的增大其价格会成倍增加。相比之下,大口径的反射望远镜就要便宜得多。一般来说1000元以下可以买台80mm的折射或114mm的反射,1000到2000可以买台150mm的反射,2000到3000可以买台102折射,3000以上可以买台150折射或203反射。一般天文爱好者用得比较多的品牌有博冠、星特朗、晶华、大观等。买望远镜不可图便宜,如果说在网上看到1000元一下的150反射望远镜,那就要慎重考虑了。
成像方面,折射望远镜的图像比较锐利,但有色差;反射望远镜的成像没有色差,但有球差,且其视场要小于折射望远镜。详情可查询百度百科。
直接用望远镜看星云星系等一般只能看到一团模模糊糊的东西,那些有色彩的天体照片都是通过天体摄影的方法拍摄的,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人的眼睛是看不到什么颜色的,因为星云星系的光线太弱,人的眼睛没有积累颜色的功能,但底片有,所以底片能拍到天体的颜色,而人的眼睛一般不能看到。
天体摄影除了需要望远镜外,还需要赤道仪、数码单反相机、电跟、导星目镜等,一般还需要2个镜筒,一个导星,一个拍照。全套设备要上万元,而且还需要技术。

4, 天文望远镜结构图及原理



楼主给了一大堆的数据,但是最有用的就是第一句话。
望远镜的口径是50mm,焦距是360mm。其他的可以直接忽略。
我们的肉眼就是一台光学仪器,肉眼可以看到220万光年以外的仙女座大星云,但是看不见距离地球最近的太阳系外恒星比邻星(4.2光年)。相信楼主已经体会到了吧,说一个光学仪器能看多远是没有意义的,只能说看多暗。
楼主望远镜的口径是50mm,这决定了望远镜的分辨率和聚光能力,楼主的望远镜理论上可以看到10.8等星,相当于几十万颗恒星,几百个深空天体,八大行星以及若干小行星。
但楼主的望远镜还是普及型的,除了看月亮应该差不了(什么望远镜都不会差的~),看行星基本是一个面,看恒星一本是一个点,看星云一本是一团雾,欣赏它们的美感远远比不上找到它们的成就感。而且对于新手来说找到某个天体都不容易,如果楼主不知道天上的五大行星在哪里,大月亮挂在天上半个小时不能放进视场(不是开玩笑,我第一次就是如此),再好的望远镜恐怕也是白搭~

名词解释


楼主

楼主,就是在论坛里发贴的人,某人在这个帖子里,他就是楼主。依次类推,“楼上”、“楼下”,或者具体的几楼。

望远镜

望远镜是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称“千里镜”。 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商汉斯·利伯希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 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望远镜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观测的距离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