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例5,引理是什么,第一行的(a,b)=1什么意思,b=d怎么证出来的。
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是平面几何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国外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1、欧拉(Euler)线: 同一三角形的垂心、重心、外心三点共线,这条直线称为三角形的欧拉线;且外心与重心的距离等于垂心与重心距离的一半 2、九点圆: 任意三角形三边的中点,三高的垂足及三顶点与垂心间线段的中点,共九个点共圆,这个圆称为三角形的九点圆;其圆心为三角形外心与垂心所连线段的中点,其半径等于三角形外接圆半径的一半。 3、费尔马点: 已知P为锐角△ABC内一点,当∠APB=∠BPC=∠CPA=120°时,PA+PB+PC的值最小,这个点P称为△ABC的费尔马点。 4、海伦(Heron)公式: 在△ABC中,边BC、CA、AB的长分别为a、b、c,若p= (a+b+c), 则△ABC的面积S= 5、塞瓦(Ceva)定理: 在△ABC中,过△ABC的顶点作相交于一点P的直线,分别交边BC、CA、AB与点D、E、F,则 ;其逆亦真
4, 完全5次方的公式是什么
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见同余)的方法。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又称中国剩余定理。公元前后的《孙子算经》中有“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 ,五五数之余三 ,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答为“23”。也就是求同余式组x≡2 (mod3),x≡3 (mod5 ),x≡2 (mod7)(式中a≡b (modm)表示m整除a-b )的正整数解。明朝程大位用歌谣给出了该题的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即解为x≡2*70+3*21+2*15≡233≡23(mod105)。此定理的一般形式是设m = m1 ,… ,mk 为两两互素的正整数,m=m1,…mk ,m=miMi,i=1,2,… ,k 。则同余式组x≡b1(modm1),…,x≡bk(modmk)的解为x≡M"1M1b1+…+M"kMkbk (modm)。式中M"iMi≡1 (modmi),i=1,2,…,k 。直至18世纪 C.F.高斯才给出这一定理。孙子定理对近代数学如环论,赋值论都有重要影响。 应该能懂的啊,同余要先讲,讲了就好了汗,以前本书上我介绍的,现在搞没了……不过你可以通过:“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导入,然后以次为例子,把怎么用说说就差不多了
名词解释
同余式
同余式是数论的基本概念之一,设m是给定的一个正整数,a、b是整数,若满足m|(a-b),则称a与b对模m同余,记为a≡b(mod m),或记为a≡b(m)。这个式子称为模m的同余式,若m∤ (a-b),则称a、b对模m不同余,同余概念又常表达为: 1.a=b+km(k∈Z); 2.a和b被m除时有相同的余数。 同余式的记号由高斯(Gauss,C.F.)于1800年首创,发表在他的数论专著《算术研究》之中。
定理
定理(英语:Theorem)是经过受逻辑限制的证明为真的陈述。一般来说,在数学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陈述才叫定理。证明定理是数学的中心活动。一个定理陈述一个给定类的所有(全称)元素一种不变的关系,这些元素可以是无穷多,它们在任何时刻都无区别地成立,而没有一个例外。(例如:某些正在加载是正在加载,某些正在加载是正在加载,就不能算是定理)。猜想是相信为真但未被证明的数学叙述,或者叫做命题,当它经过证明后便是定理。猜想是定理的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一个从其他定理引伸出来的数学叙述可以不经过成为猜想的过程,成为定理。 如上所述,定理需要某些逻辑框架,继而形成一套公理(公理系统)。同时,一个推理的过程,容许从公理中引出新定理和其他之前发现的定理。 在命题逻辑,所有已证明的叙述都称为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