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
知识中心
资讯
  • 资讯
  • 产品
  • 供应商
您的位置: 朵拉利品网 >  知识中心 > 内毒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对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验的意义是什么
内毒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对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验的意义是什么
2019-11-27 03:21:19 来源:朵拉利品网

1, 对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验的意义是什么



细菌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主要具有以下生物活性:
1、致热性。2、致死性毒性。 3、白细胞减少。4、Shwartzman反应。5、降低血压,休克6、激活凝血系统。7、诱导对内毒素的耐受性。8、鲎细胞溶解物(鲎试剂)的凝集。9、刺激淋巴细胞有丝分裂。10、诱导抗感染的特异性抵抗力。11、肿瘤细胞坏死作用。
内毒素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时并不产生危害,但内毒素通过注射等方式进入血液时则会引起不同的疾病。内毒素小量入血后被肝脏枯否细胞灭活,不造成机体损害。内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就会引起发热反应—“热原反应”。
因此,生物制品类、注射用药剂、化学药品类、放射性药物、抗生素类、疫苗类、透析液等制剂以及医疗器材类(如一次性注射器,植入性生物材料)必须经过细菌内毒素检测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鲎试验被称作为“细菌内毒素试验”,逐渐替代家兔热原试验,但由于部分药品由于自身特殊性无法通过稀释法消除干扰,因此鲎试验还无法完全取代家兔热原试验。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主要有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两种方法。前者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定性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比色)法,系分别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及产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释放出呈色团的多少来定量测定内毒素。

2, CD14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严重全身性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时,PCT异位生成,水平异常升高。且升高的程度与感染严重度及预后相关。在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辅助和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1.全身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症Oberhoffer[4]等测定242例脓毒症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HLA-DR表达量及血浆CRP、TNF-a、IL6、IL-8、IL-10、PCT,逻辑回归分析发现体温、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HLA-DR表达量及血浆CRP、TNF-a、IL-6、PCT与脓毒症预后相关,ROC曲线统计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分别为0.614、0.620、0.761、0.811、0.835、0.844。0.878。相比之下对严重感染和脓毒症的辅助诊断PCT是最好的指标。Werra[5]等检测脓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肺炎患者血浆TNF-a、IL-6、sTNFR、NO2-/NO3-和PCT发现,虽然脓毒性休克患者所有指标均明显升高,但仅血NO2-/NO3-和PCT较其它两组有明显差别。以大于1.5ug/L为标准,血PCT对脓毒性休克的预测诊断价值为:敏感性100%,特异性72%,阳性预测值86%,阴性预测值92%。
2.新生儿脓毒症在新生儿脓毒症辅助诊断方面,PCT是一个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新指标。Osbom[6]等报道,在新生儿出生后0-48h内,PCT对脓毒症辅助诊断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97.5%。3-30d内辅助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100%。
3.寄生虫感染Al-Nawas等测定38例怀疑有疟疾感染患者血浆PCT,其中15例为间日疟原虫感染,1例为恶性疟原虫感染,1例为两种疟原虫同时感染。结果发现在0-1天内发生疟疾感染的患者血浆PCT浓度平均为5.3ug/L,未感染患者为0.43ug/L,随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以2ug/L为分界值,PCT对疟疾辅助诊断敏感性为52%,特异性为86%,阳性预测值为74%,阴性预测值为71%.
4.大手术和严重创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监测与细胞因子和其它炎性指标不同的是,在创伤和手术时血浆PCT浓度通常不升高或轻微的升高。没有细菌污染或内毒素释放的轻度创伤和小手术病人血浆PCT多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心胸外科手术出现轻微的升高,胃肠道手术及严重多发伤和烧伤病人血浆PCT通常在术后或伤后两天内出现暂时升高,但一般不超过2-3ug/L,推测这可能是肠道内毒素移位所致。若不并发细菌感染、脓毒症和MODS则很快下降。术后或伤后并发细菌感染,血浆PCT则一直保持高水平或持续升高,若感染和脓毒症得到根除和控制则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5.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监测Schwenger等检测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81例系统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结节性脉管炎(AAV)患者血浆PCT,结果发现95%的SLE和RA患者血浆PCT浓度

名词解释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等)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称之为“热原”。单位Eu/ml。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形成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与外毒素不同之处在于: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细菌

细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其形状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着广泛的运用。

热原

热原(pyrogen)系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