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骨折后小夹板固定的资料?
骨折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 1、注意肢体的血液循环: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1)疼痛加剧 (2)手足麻木,针刺反应迟钝(3)伤肢的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5)手脚苍白或发青(6)伤肢冰凉等表示肢体血液循环不良,应立即报告医生作出处理。 2、不能私自松解小夹板,以免骨折移位或骨折再折。 3、在夹板外面淋(渗入)约30~50ml黄水,每天一次,切忌不要多淋,以免皮肤发生水肿。 4、防止骨折再移位,伤后保护好患肢,防止外力碰撞或其它原因导致骨折再移位。 5、功能锻炼:骨折复位后,即可做患肢的功能锻炼,如握拳、肌肉收缩和舒张,关节屈伸等,并配合各种理疗,促进肿胀的消失和骨折的愈合。
2, 关于小夹板的问题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代号为PHC。例如:外径600毫米、壁厚110毫米、长度12米的A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标记为:PHC 600 A 110-12 GB13476。所以,相对应的:1、PHC: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2、600:外径600毫米;3、AB :型号为AB型;4、12,12,12:是指三节长度各为12米的管桩。外径600毫米、壁厚110毫米、长度12米的A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标记为:PHC 600 A 110-12 GB13476。管桩的接头,过去个别厂的产品采用法兰盘螺栓联结,现在几乎全部采用端头板电焊联结法。端头板是管桩顶端的一块圆环形铁板,厚度一般为18-22毫米,端板外缘沿圆周留有坡口,管桩对接后坡口变成U型,烧焊时将管桩周过的U型坡口填满即可。 预应力管桩沉入土中的第一节桩称为底桩。底桩下端部都要设置桩尖(靴)。管桩沉桩方法有多种,在我国国内施工过的方法有:锤击法、静压法、震动法、射水法、预钻孔法及中掘法等,而以静压法用得最多。由于柴油锤打桩时震动剧烈、噪音大,为适应市区施工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开发了大吨位的静力压桩机施压预应力管桩的工艺,静力压桩机又可分为顶压式和抱压式。抱压式是桩机的夹板夹紧桩身,依靠持板的摩擦力大于入土阻力的原理工作。静力压桩机最大压桩力可达5000-6000kN,可将直径500、600的预应力管桩压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从而大大推动了预应力管桩的应用和发展。管桩按外径分为300毫米、350毫米、400毫米、450毫米、500毫米、550毫米、600毫米、800毫米和1000毫米等规格,实际生产的管径以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为主。目前以直径400、600外径为主,管桩全是工厂化生产,常用节长8-12米,98年上海三航局预制厂为适应深水港码头建设的需要,生产节长30米的管桩。还根据设计使用的要求,少量生产4-5米的短节桩。 管桩按桩身抗裂弯矩的大小分为A型、AB型和B型。A型的有效预应力约为3.5-4.2Mpa,AB型为5.0Mpa,B型约为5.5-6.0Mpa,一般管桩有4-5Mpa的有效预应力,打桩时桩身混凝土可有效地抵抗仃桩拉应力。所以,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选用我国规定的A或AB型的管桩就可以。 每节管桩都有出厂标记,表示在管桩表面距端头1.0米左右的地方。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预应力管桩
名词解释
管桩
上世纪60年代末,铁道部丰台桥梁工厂开始生产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PC管桩),当时主要用于铁道桥梁工程的基础建设;70年代研制生产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7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上海宝山钢铁厂建设中,大量使用了日本引进的钢管桩,不仅造价高,耐久性也差。为了适应港口建设发展的需要,1987年交通部三航局从日本全套引进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生产线,PHC管桩的主要规格为椎600mm~椎1000mm.80年代后期,宁波浙东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针对我国沿海地区淤泥软弱地质的特点,通过对PC管桩的改造,开发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TC管桩),PTC管桩的主要规格有椎300mm~椎600mm. 1989年~1992年,原国家建材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和番禺市桥丰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引进管桩生产线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了国产化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993年该项成果被原建设部列入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600
600(六百)是599与601之间的自然数。
预应力
预应力(prestressing force)是为了改善结构服役表现,在施工期间给结构预先施加的压应力,结构服役期间预加压应力可全部或部分抵消载荷导致的拉应力,避免结构破坏。常用于混凝土结构,是在混凝土结构承受荷载之前,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得比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