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氢是金属吗 为什么固体氢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变成金属氢,金属和非金属的更本区别...
1, 为什么固体氢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变成金属氢,金属和非金属的更本区别...
从化学角度讲,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的化学键。 非金属内部是共价键,原子几乎都是电中性的。如果是分子晶体,分子之间还有范德华力。如果是原子晶体就只有共价键。 金属内部是金属键,原子几乎都电离成为离子,与自由电子。如果你还是中学生,就不用深究金属键是什么样的了。 你既然谈到氢气,就一定是H2分子。那么即使给它降温加压成为固体,它也只能成为分子晶体(像干冰那样),不能成为金属。 从物理角度讲,金属性为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韧性、具有金属光泽等,那么固体氢气显然不会具有这些性质。 如果以后发现了氢的某种同素异形体,就有可能会有金属性,(例如碳60主要表现非金属性,而石墨则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但是固态的氢气是不会有金属性的。
3, 氢是金属吗。。。。。。。。。。帮帮我的说。。。。。。。。
1,不是2,液态或固态氢在上百万大气压的高压下变成的导电体、由于导电是金属的特性,故称金属氢。3,这只是氢的一种特殊形态,所以不能划分在金属的定义内。4,钢中的过渡族金属元素之间形成一系列金属间化合物,即是指金属与金属、金属与准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有σ相和Lσves相,它们都属于拓扑密排 (TcP)相,它们由原子半径小的一种原子构成密堆层,其中镶嵌有原子半径大的一种原子,这是一种高度密堆的结构。它们的形成除了原子尺寸因素起作用外,也受电子浓度因素的影响。将铁块放在高温炉中冶炼,我们看到铁块慢慢发红,变软,直至最后化成铁水。高温是大多数金属的大敌,金属在高温下会失去它原有的高强度,变得“不堪一击”。而对金属间化合物来说,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七八百度的高温下,大多数金属间化合物只会更硬。可以说,在高温下方见金属间化合物的英雄本色。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能,与其内部原子结构有关。所谓金属间化合物,是指金属和金属之间,类金属和金属原子之间以共价键形式结合生成的化合物,其原子的排列遵循某种高度有序化的规律。当它以微小颗粒形式存在于金属合金的组织中时,将会使金属合金的整体强度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合金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这就使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在高温结构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然而事物的优劣总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强度而来的,是它本质上难以克服的室温脆性。当30年代金属间化合物刚被发现时,它们的室温延性大多数为零,也就是说,一拉就会断。因此,许多人预言,金属间化合物作为一种大块材料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8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们在金属间化合物室温脆性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往金属间化合物中加入少量硼,可以使它的室温延伸率提高到50%,与纯铝的延性相当。这一重要发现及其所蕴含的巨大发展前景,吸引了各国材料科学家展开了对金属间化合物的深入研究,使之开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新材料天地登台亮相。目前已有约300种金属间化合物可用,除了作为高温结构材料以外,金属间化合物的其他功能也被相继开发,稀土化合物永磁材料、储氢材料、超磁致伸缩材料、功能敏感材料等相继汹涌而来。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代高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结构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与智能化,促进了新一代元器件的出现。金属间化合物这一“高温英雄”最大的用武之地是将会在航空航天领域,如密度小、熔点高、高温性能好的钛铝化合物等具有极诱人的应用前景。σ相形成与下列条件有关 σ相 属于正方晶系,单位晶胞中有30个原子,在二元合金中, (1)原子尺寸差别不大,σ相中原子半径差别最大的钨一钴系,其原子半径差为12%。(2)其中定有一组元为体心立方点阵(配位数为8),另一个组元为面心立方或密排六方点阵(配位数为12)。(3)出现于“平均族数”(s+d层电子数)在5.7~7.5范围。二元合金中σ相存在的区域见表3。在三元系中,由于第三组元的加入会影响到σ相形成的浓度和温度范围。通常在含铬不锈钢中出现铁铬σ相,在铁-铬-锰三元系,铁-铬和铬-锰二元系中均可形成σ相,当锰加入不锈钢中,会促进σ相形成,并使其稳定温度范围加宽。许多合金元素都使铁铬。相稳定温度范围增高。铁铬σ相在低于820C稳定,硅促进d相形成并把稳定温度提高到900~960℃,锰和钼可把σ相稳定温度提高到1000℃。
4, 金属氢是什么
非金属,从元素周期表看,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有一个阶梯型分解,H很明显在阶梯的右上,自然是非金属。你说压缩成固体后拥有金属元素的特征,不知是什么特征,具体要看特征才能解释。其实元素周期表只是一个表,就像人的名字一样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当初的元素周期表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更不能说金属元素 → 非金属元素 → 惰性气体了。那你也不能说以前的就不对,只是后来根据元素的一些性质而把元素周期表改成今天你看到的这样。区别金属和非金属要从其内部结构来看,这其中涉及太复杂就不解释了。会思考问题是好的,希望以后能见到你修改的元素周期表。
名词解释
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发明此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归纳起来主要有短式表(以门捷列夫为代表)、长式表(维尔纳式为代表)、特长表(以波尔塔式为代表)等类型。
元素
元素,又称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在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到2007年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非金属
非金属在通常条件下为气体或没有金属特性的脆性固体或液体,如元素周期表右上部15个元素和氢元素,零族元素的单质。大部分非金属原子具有较多的价层s、p电子,可以形成双原子分子气体或骨架状,链状或层状大分子的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