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钢筋尺寸 马镫筋的大小是如何确定的?
2019-10-20 07:54:25
来源:朵拉利品网
2, 钢筋马凳怎么设置、马凳筋尺寸
马凳,它的形状像凳子故俗称马凳,也称撑筋,它的设计需要遵循的标准和规范还是比较多的,具体的大家可以参考下文给出的尺寸、设置方法入手。比如它本身的功能和受力特征方面的差异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规格,并且还决定了产品适合使用的领域、应该对应的人群等等。我们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产品。一、钢筋马凳怎么设置一般基础厚在1米左右,马凳筋应≥Φ18,间隔1.2米交错布置, 基础厚在1.2-1.5米左右,马凳筋应≥Φ22,间隔1.2米交错布置,基础厚在0.5米左右,马凳筋应≥Φ14,间隔1.0米交错布置, 平台板厚在0.12-0.15米左右,马凳筋应≥Φ10,间隔0.8米交错布置,平台板厚在0.2米左右,马凳筋应≥Φ12,间隔0.8米交错布置,马凳做法一横筋约1.2-1.5米,再焊上相应的三角支架,马凳的高度为扣去砼保护层,扣去相应的钢筋单根下料长要以你的钢筋形式来算马凳筋的长度如何计算?马凳高度=板厚-2*保护层-∑(上部板筋与板最下排钢筋直径之和)。上平直段为板筋间距+50mm(也可以是80mm,马凳上放一根上部钢筋),下左平直段为板筋间距+50mm,下右平直段为100,这样马凳的上部能放置二根钢筋,下部三点平稳地支承在板的下部钢筋上。马凳筋不能接触模板,防止马凳筋返锈。二、马凳筋尺寸马凳筋尺寸当基础厚度较大(大于800MM)一般不宜用马凳,而是用支架更稳定和牢固。钢筋马凳一般图纸上不注,由技术员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详细标明其规格、长度和间距,通常马凳的规格比板受力筋小一个级别,如板筋直径12可用直径为10的钢筋做马凳,当然也可与板筋相同。纵向和横向的间距一般为1米。不过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对待,如果是双层 双向的板筋为8,钢筋刚度较低,需要缩小马凳之间的距离。总之马凳设置的原则是固定牢上层钢筋网,能承受各种施工荷载,确保上层钢筋的保护层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板中放置马凳时应避开梁等板支座构件。基础底板大于800MM时应采用角铁做支架,支架立柱间距一般为1500MM,在立柱只需设置一个方向的通长角铁,这个方向应该是与上部钢筋最下一皮钢筋垂直,间距一般为2000米。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来计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马凳钢筋的直径不应该说比被支持的钢筋小一个型号,因为如果被支持的负弯矩钢筋是8mm的,要采用6.5mm的钢筋作为马凳筋就太细了,它不能保证负弯矩钢筋不会被施工工人偶尔踩坏。施工过程中,马凳筋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固定上层板钢筋时,马凳筋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家可以参考厂家的说明、专业人士的建议入手购置,但是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把控的尺寸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确定的,因为它涉及到实际情况以及产品本身的本身的功能和受力特征,所以不同的时候采纳的方案也不一样。大家不妨从上文入手学习。
3, 板中马凳筋尺寸如何确定
当板厚≤140mm,板受力筋和分布筋≤10,时马凳筋直径可采用ф8;当140mm<h≤200MM,板受力筋<=12时,马凳筋直径可采用ф10;当200mm<h≤300mm时,马凳直径可采用ф12;当300mm<h≤500mm时,马凳直径可采用ф14;当500mm<h≤700mm时,马凳直径可采用ф16;厚度大于800mm最好采用钢筋支架或角钢支架。 马凳筋的长度如何计算马凳高度=板厚-2*保护层-Σ(上部板筋与板最下排钢筋直径之和)。 上平直段为板筋间距+50 mm(也可以是80mm,马凳上放一根上部钢筋),下左平直段为板筋间距+50 mm,下右平直段为100,这样马凳的上部能放置二根钢筋,下部三点平稳地支承在板的下部钢筋上。马凳筋不能接触模板,防止马凳筋返锈。
名词解释
钢筋
钢筋(Rebar)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交货状态为直条和盘圆两种。 光圆钢筋实际上就是普通低碳钢的小圆钢和盘圆。变形钢筋是表面带肋的钢筋,通常带有2道纵肋和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横肋。横肋的外形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种。用公称直径的毫米数表示。变形钢筋的公称直径相当于横截面相等的光圆钢筋的公称直径。钢筋的公称直径为8-50毫米,推荐采用的直径为8、12、16、20、25、32、40毫米。钢种:20MnSi、20MnV、25MnSi、BS20MnSi。钢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应力。变形钢筋由于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结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钢筋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大型、重型、轻型薄壁和高层建筑结构。
马镫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它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最迟在西汉时期就有铁马镫的替代物--布马镫,从西汉壁画中可见一斑,西方人在经过东方游牧民族入侵后逐渐装备马镫,从而诞生了新的社会阶级-——中世纪的骑士贵族阶级。秦汉之际,更加灵活机动的骑兵逐渐取代了战车。至唐朝,骑兵成为主战兵种,用于大规模作战。唐王朝正是凭借强大的骑兵一举击败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等周边游牧民族,创造了农业民族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的战争奇迹。马镫大多使用铁制成,为的是使马镫更牢固,不被脱落。据漠北出土壁画等文物,匈奴人可能为最早使用马镫的民族。马镫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双手,骑兵始可以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大大提升了骑兵战斗力,并可能依此击败欧洲人。西晋时有单蹬,东晋十六国时有双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