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热利湿食物有什么?
10种清热利湿食物绿豆: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食品,还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湿热体质者的天然良药。薏仁:是缓和的清热祛湿之品,中医常用其来治疗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脚气等病症。红豆:是利水、消肿、清热佳品,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能散热燥湿、补心健脾、养肝益肾。荷叶: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减肥、降脂、祛痘产品中都含有荷叶。苦瓜:具有清凉解渴、清热解毒、清心明目、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苦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有清脂、减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据研究发现,它还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冬瓜: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湿热体质者若有水肿、胀满、痰多、暑热烦闷、消渴、湿疹、疖肿等均可食用,并可解酒。芹菜:可清肝热、养血。此外,芹菜还有清胃热、通血脉、健齿润喉、明目醒脑、润肺止咳的效果。因此,体内热盛、食欲不佳、疲倦无力的湿热体质者可常食用。芥蓝: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风、消暑解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等功效,能润肠祛热气、下虚火、止牙龈出血,对肠胃热重、熬夜失眠、虚火上升、牙龈肿胀出血等也有辅助治疗效果。黄瓜: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并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纤维,是难得的排毒食品。黄瓜还能促进新陈代谢、美白皮肤、抑制脂肪形成。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的功效。可以用于胃中烦热不适、恶心、肺热咳喘、心中烦躁、口苦、口渴、牙龈出血等,其清热利湿解毒作用较缓和,除湿热体质之人外,也适合普通人群在桑拿天食用。温馨提示:如有脾胃功能就会受损,酿生湿热,积累“内毒”,外在表现为长痘痘、长口疮、咽喉肿痛、身上出黏汗、口气重,老年人则多表现为身体困重、活动不利、腹部胀满、胃口差、失眠多梦、视物不清、便秘等症状,不妨多吃一些排湿邪的食物。
2, 清热利湿的药有那些?
清热利湿药辨证治疗妇科疾病及妇科急证皆有满意效果,总结如下。1 清热利湿药清热利湿药临床上常选用的有:红藤、败酱草、马鞭草、半枝莲、蒲公英、鱼腥草、黄芩、黄柏、茯苓、泽泻、滑石、薏苡仁。同类编组:一组:黄芩、鱼腥草,本为清上焦肺胃之药,临床上引用来清胞宫之火,除胞宫气血湿热相杂之粘滞。二组: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马鞭草、半枝莲五味药本为清热解毒,消痈疔之药,临床引用来散胞宫之血瘀,除下焦湿毒瘀结,并有生新复旧之功。马鞭草《大明本草》云:“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痛,似益母草”,有利尿作用。半枝莲为治癌肿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作用,和鱼腥草同用可治宫颈癌。三组:黄柏、龙胆草为清湿热专药,二味药能直接清泻下焦胞宫之湿热。四组:茯苓、薏苡仁、滑石、泽泻、车前子,上五味药为治膀胱湿热药,引用来清涤胞宫之湿毒结气,促使湿热自小便排出。滑石,《本草求真》云:“除中下焦之湿热”,《本草经疏》云:“利下窍之要药”。选用清热利湿药必须把握好辨证施治的要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故驱除湿热勿远他法,如分消湿热佐以扶脾;清肝利湿参以补肾;清利湿热合并益气养血;清化湿热佐以育阴;清热解毒以活血化瘀…总之从本图治方不致误。
3, 清热利湿在中药里是什么意思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汤、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相关概念
清热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湿热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功效
功效,英文可译为efficacy,指一个行动所获得的预期结果或者成效。